当前位置:首页 > 项目 > 项目成果

驳斥星相学:从奥古斯丁到皮科

收藏 分享 2015年07月07日 10: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吴功青 浏览:904 次 分享: 0 次

  在《上帝之城》第五卷中,奥古斯丁追问罗马帝国强盛的缘由,矛头直指当时流行的星相学。根据星相学家们的看法,人类王国的兴衰依从命运;而命运归根结底来自人受孕或出生时的星座所具有的力量。对此,奥古斯丁指出,无论星相学家认为星座的力量源自上帝还是与上帝的意志无关,其理论都是荒谬的。

  命运不可能由星座决定

  奥古斯丁首先质疑说,如果人出生时的星座决定其命运,为何孪生子出生时的星座往往相同或者差距极小,命运的差别却如此之大?比如,以扫和雅各,乃是一个抓着另一个的脚跟出生,行事却完全不同,最终的命运更是有天壤之别。其次,针对有的星相学家提出来的,人受孕而非出生时的星座更能决定他的命运,奥古斯丁回应说,有些孪生子明明同时受孕,因而受到同一星座的影响,但出生时性别却根本不同(如,龙凤胎)。再次,按照星相学的逻辑,地上的某些动物和植物本是在同一星座中出生,因而应有相同的命运,但实际上,同一时间出生的动物有苍蝇,也有骆驼,同一星座里的庄稼有的茁壮成长,有的则因发霉而被毁。人或其他生物的命运,都不可能由星座来决定,星相学逻辑根本上说不通。

  在奥古斯丁眼中,星相学家所谓的“命运”“是所有关系和一系列因果链,这个因果链使得一切是其所是”。因果链的顺序和链条只能归于上帝的意志和力量。在这个意义上,他认为,只有上帝的意志才可以称为命运。“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命运牵着走”。不过,奥古斯丁注意到,一旦将上帝的意志上升到命运的高度,人的自由意志便岌岌可危。奥古斯丁和西塞罗同样承认自由意志;但作为大公教会的虔诚基督徒,他又不得不坚持上帝的全能,坚持上帝的意志对未来的前知。这样,奥古斯丁就必须在两者间作出调和。对此,奥古斯丁强调,主张上帝的前知,并不等于取消人的自由意志。因为,前知不等于预定,上帝前知了人的命运,预先知道所有的因果顺序,但人的每一个行为仍取决于他的自由意志。

  天体本来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奥古斯丁的视角对西方思想家的影响极为深远。其中,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皮科·米兰多拉(Pico della Mirandola,1463—1494)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文艺复兴时期,基督教世界动乱频仍,人们热衷于通过分析天体的运行来观测未来。在意大利,星相学尤为流行,以费奇诺为首的很多思想家都趋之若鹜,但皮科不满于星相学的逻辑。在《论人的尊严》开篇,借着亚当受造的“诗学神学”故事,皮科指出,人是完全自由的,不受任何限制的约束,可以按照自由意志把自己塑造成任何他所偏爱的形式。在自由意志问题上,皮科深受奥古斯丁的影响,在逻辑上也是更进一步:自由意志不仅可以用以行为上的抉择,而且可以不受任何因素——包括上帝的作用,自我完全决定自我。这一极具现代性的人性论使得皮科对星相学的反驳更为彻底。

  众所周知,作为费奇诺的学生,皮科深受其影响,在星相学问题上,皮科与他的导师存在着明显分歧。对费奇诺而言,星相学意味着,通过掌握天体的运行变化来调整灵魂的状态,使之与整个世界的意志即上帝相符合,从而实现人在宇宙中的和谐。但在《论人的尊严》中,皮科声称,地理位置的高低并不能决定德能(virtus)的高低。从位置上说,天体比人高,但其德能却并不必然高于人。人的自由意志如若发挥得当,就会达到或超过天体甚至天使的高位。在《创世六日》中,皮科指明,天体原本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其属性不过是发光和发热,对人的道德行为没有任何影响,更谈不上决定人的命运。

  命运来自人自身

  与费奇诺相比,皮科将天体完全自然化,彻底否定了星相学的可能。但在命运问题上,他仍然遵循奥古斯丁的理解,把上帝作为命运的最终根据。在《驳星相学》中,皮科对命运问题的表述比在《创世六日》中更为激进,呈现出完全不同于奥古斯丁的现代面相。如前所述,奥古斯丁所理解的命运,最终是上帝意志的体现;但《驳星相学》针锋相对地指出,“我们所理解的命运,不是上帝的力量或自然,也不是这个事件的其他原因。而是说,它之所以发生,完全是出于命运。毋宁说,我们排除了命运的任何原因”。在皮科看来,命运就是命运,没有其他原因可言。自然不是命运,因此天体的运行不能影响人的命运;上帝的力量也不是命运,人的命运在于它自身。命运来自于命运自身,这意味着,它来自于人自身,来自于人的内在自我(卡西尔),或者如同皮科所总结的,“命运是灵魂之女”。这种理解剔除了奥古斯丁命运观中的上帝因素,使意志的自我决定进展到命运层面,进一步扩充了人的主体性自由。

  由此,皮科彻底否定了星相学的理论可能,为开普勒的现代天文学奠定了基础。同样地,借助这种主体性自由,皮科发展了奥古斯丁理论中蕴藏的现代因素,将命运从上帝的怀抱拉至人自身当中,为马基雅维利此后的思想革命彻底打开了空间。

  (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新教师启动金项目“皮科·米兰多拉的人文主义哲学研究”(14XNF050)阶段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