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项目 > 项目成果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成果选介(2015年5月)

收藏 分享 2015年07月01日 09:47
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作者: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浏览:905 次 分享: 0 次

  1. 《经验范式的辩证法解读: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3月第1版)

  该书通过对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的文本分析,从阿多诺哲学中的“经验”概念出发,依次论证了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的理论起点、逻辑定位、认识论上“否定的”真理观、实践论上“否定的”自由观等内容,系统梳理了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并通过对阿多诺“经验”范式的辩证法的理性批判,揭示出辩证法精神的两个维度(批判性与革命性维度)及其实现途径。

  作者郑伟,北京师范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辩证法等。

  2.《先秦儒道心性论美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5月第1版)

  该书在对先秦美学的心性论哲学思想进行概念剖析的基础上,以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为两条主线,分别讨论了儒家中孔子的仁性论、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朴论,道家中老子的道德论、庄子的心性论、管子的心气论,以及各自的美学意蕴,系统地呈现出先秦儒道美学思想与其哲学思想之间的整体性关联。该书以哲学整体观呈现先秦诸子的美学思想,不仅揭示出中国哲学的生命美学特质,也为深化中国美学研究提供了一个不错的研究范例。

  作者余开亮,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美学、艺术哲学。已出版专著《六朝园林美学》。

  3.《中国穆斯林生态自然观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14年11月第1版)

  该书在探讨文化多样性与环境保护的深层次关系的基础上,系统阐释了伊斯兰文化中的生态自然观,进而通过对中国具有伊斯兰文化背景的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10个少数民族的生态自然观的具体考察,分析了各少数民族穆斯林生态自然观的异同之处,揭示了中国穆斯林生态自然观的基本特征、传承状况和核心价值,并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些对策建议。

  作者丁文广,兰州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气候变化应对、环境管理、穆斯林文化等。

  4.《行政刑法新论》(法律出版社,2014年12月第1版)

  该书在现有行政刑法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致力于建构一个独立于传统刑法体系之外的新型行政刑法理论体系,不仅对“行政刑法”的基本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还探讨了新型行政刑法的确立根据、内容调整空间以及配套措施等问题,并着重从行政性刑事违法行为、行政性刑事责任和行政刑法程序三个方面对我国未来行政刑法体系的完善提出了意见建议。

  作者李晓明,苏州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刑法学。已出版专著《行政刑法学导论》。

  5.《中国谏议制度史》(中华书局,2015年1月第1版)

  该书以中国谏议制度史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了先秦至清代以来各个朝代谏议制度的发展演变,勾勒出了中国谏议制度“萌芽——发展——成熟——衰落”的演变脉络,澄清了专职谏官与非专职谏官的职能差异,深化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谏议思想的认识,归纳出中国古代谏议制度的作用和局限,对于当前提高决策程序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也有一定借鉴意义 。

  主编晁中辰,山东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和中外关系史。已出版专著《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明成祖传》等多部。

  6.《越文化发展论》(中华书局,2015年3月第1版)

  该书以越文化为研究中心,系统考察了越文化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历史轨迹,深入分析了越文化的内在结构和形态演变,全面总结了越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中国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该书将越文化视为中国东南地区典型的地域文化,指出越文化先后经历了先越文化、越国文化与越地文化三个演进阶段,完成了由“野蛮”向“文明”、由越族文化向汉族文化、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现代社会的三次转型,并形成了具有“点状突出”特征的发展模式。该书不仅对于深化越文化基础理论研究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对于深刻把握中国文化整体发展规律也有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叶岗,绍兴文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化和中国古代文学。已出版专著《走向文史研究前沿》。

  7.《佛教四书学》(人民出版社,2015年3月第1版)

  佛教四书学,是指高僧大德对《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所作的佛学解读。该书是在对佛教经籍文献中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并加以校勘、句读,使之成为可利用的文本,并初步构想和设定了佛教四书学的研究框架的基础上写成的。该书通过对上述资料的细致梳理和史论结合的深入分析,系统地展示了佛教四书学从汉末到唐代的酝酿,宋代的兴起,再到近代的发展这一演变过程,生动地呈现出儒佛之间“经典互读、宗教对话、文化适应和思想融合”的互动过程,不仅对中国佛学史研究具有充实和深化的意义,也对中国儒学史研究具有一定的推进作用。

  作者韩焕忠,苏州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佛教。已出版专著《天台判教论》《华严判教论》等多部。

  8.《百年杜甫研究之平议与反思》(人民出版社,2014年7月第1版)

  该书从学术史的角度平议和反思了从1910年前后李详撰《杜诗证选》到萧涤非主编《杜甫全集校注》2014年出版近百年来杜甫研究的实绩,以杜学的发展演变为主线,分别讨论了1949年以前中国大陆杜甫研究、1949年至1976年大陆杜甫研究、1977年至2014年初大陆杜甫研究、台港澳地区杜甫研究、域外杜甫研究的基本面貌,评述了李详、胡适、闻一多、冯至、郭沫若、刘大杰、萧涤非等诸多大家对杜学研究的不同影响。该书资料翔实,评述充分,对“杜诗学”研究的拓展和深入有着积极的参考意义。

  作者赵睿才,山东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唐代文学与民俗。已出版专著《唐代文学隅论》《时代精神与风俗画卷》等多部。

  9.《金元赋史》(人民出版社,2015年3月第1版)

  该书以时代为序,依次探讨了金代、元代前期、元代后期辞赋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围绕着科举选士制度与辞赋之间的关系,律赋与古赋的盛衰消长,文体赋、骚体赋、诗体赋的体式分野,义理赋与抒情赋的内容迭变等核心问题,通过对第一手资料的细致分析,描述和勾勒了金元时期辞赋的发展轨迹。在研究方法上,该书改变了以人为纲、“录鬼簿”式的文学史传统写法,而以时代为经、以作品为纬建构赋史脉络,对金元辞赋进行了全方位的系统研讨,是一部较为完整的分体断代文学史著作。

  作者牛海蓉,湖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和金元文学。已出版专著《元初宋金遗民词人研究》。

  10.《古抄本<文选集注>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4月第1版)

  古抄本《文选集注》残卷汇录李善、《文选钞》、《文选音决》、五臣、陆善经共五家注本,其中完整流传至今的仅李善、五臣两家,其余三家久已亡佚。该书以《文选》校读为中心,分专题讨论《集注》残卷所录诸家注本,内容包括:通过对现存《集注》残卷的众多脱文校补及误衍条目的考察,解决了残卷的来源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梳理残卷的编纂体例;进一步审视了李善注本的校勘价值;考察了《文选钞》与《音决》的撰者,二家注所存《文选》旧注、旧音及异文,以及分类讨论混入传世刻本李善注的《文选钞》内容;考察了《集注》残卷所存五臣音与《音决》之异读;考察了陆善经本《文选》异文中来源特殊的部分,并附带分析混入刻本李善注的陆善经注,等等。

  作者金少华,浙江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敦煌学、《文选》学和经学研究。

  11.《五四儿童文学的中国想象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12月第1版)

  该书立足于“五四”这一特殊语境,重点考察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儿童书写与中国形象建构的内在联系,探析中国儿童文学建构中国形象的逻辑起点、问题结构、思考方式、演变历程、精神品格等主要问题,同时立足当代中国语境,总结经验教训,以期对中国儿童文学自身建设和当下发展做出一些理性思考。该书在中西文化交汇的语境中,呈现了五四知识分子借助儿童来建构中国形象的现代话语实践,推进了中国儿童文学研究的现代性问题,拓展了中国儿童文学研究的新领域。

  作者吴翔宇,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已出版专著《鲁迅时间意识的文学建构与嬗变》。

  12.《中国义务教育班级规模的效益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年2月第1版)

  该书从规模经济的视角出发,深入微观层面的课堂,通过对我国东中西部城市、城郊和农村三类地区中小学班级成本和收益的调查,构建了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班级适度规模测算和评价模型,并通过二次调研对模型进行了修正,提出了班级的适度规模及其评价方法和标准,最后就如何在保证不同学校有效教学的前提下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作者张万朋,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学基本理论、教育投融资等。

  13.《后现代语境下的生态设计艺术》(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年12月第1版)

  该书以后现代语境下生态艺术设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中心,在阐释后现代以及后现代科技观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论述了生态设计在后现代设计中的重要地位,指出了后现代视域下生态设计所面临的困惑和具体的发展思路,进而从包装生态设计、住宅室内设计、城市生态设计、新农村景观生态设计、服装设计等各个具体领域探讨后现代生态艺术的发展空间和实践可能性,为生态设计艺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深层次的理论支撑。

  作者刘文良,湖南工业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包装设计艺术。

  14. 《频谱音乐的基本原理》(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年11月第1版)

  该书以频谱音乐的基本原理为研究对象,以第一代频谱音乐作曲家杰勒德?格瑞瑟、提斯坦?缪哈耶的作品为研究重点,辅之以第二代“后频谱”作曲家的作品为佐证,深入探讨他们作品中反映出来的声学原理,同时借助电子仪器、电脑频谱分析来揭示构成这些作品的声音本质,探究前述作曲家们把声学、电子理论运用于常规管弦乐器的经验成果,进而总结出频谱音乐作品的组织结构特性。

  作者肖武雄,首都师范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作曲、电子音乐与声音频谱分析。

  15. 《宗白华现代艺术学思想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年5月第1版)

  宗白华是中国现代艺术学与美学两大学科的奠基人之一。该书以宗白华的现代艺术学思想为中心,深刻揭示了其艺术学思想体系的成因与渊源、基本特征与核心内容,系统整理了其现代艺术学方法论的基本观点,通过将宗白华与邓以蛰、方东美、滕固等著名艺术理论家的思想比较,彰显出宗白华现代艺术学的经验成果与不足之处,指出中国艺术学界应该在宗白华现代艺术学思想的基础上“接着讲”,自觉建构具有民族特色和世界视野的中国艺术学理论体系。

  作者张泽鸿,湖北文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美学、艺术学理论。已出版专著《欣慨交心——朱光潜人本主义美学思想研究》。

  16.《中西火炮与英法联军侵华之役》(科学出版社,2015年4月第1版)

  该书以英法联军侵华之役前后中西火炮技术的总体水平和具体差距为考察对象,探讨当时中西军事技术优劣的技术和社会原因;指出了军事技术变革与整个社会政治制度、文化生活的变革之间的互动关系;纵向分析了中西火炮演变的来龙去脉、历史作用、优劣原因;横向探讨了火炮的材质、形制、分类,制作技术、炮弹技术、火药技术、炮架技术,火炮的射程、射速、射击精度,火炮的产生对陆海战术的影响等,对促进近代中西军事史以及技术社会史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刘鸿亮,河南科技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近代中西军事技术史。已出版专著《中英火炮与鸦片战争》。